🌞1950年,正在接受改造的溥仪听说中国要出兵援助朝鲜,突然找到看

🌞1950年,正在接受改造的溥仪听说中国要出兵援助朝鲜,突然找到看守,撕开自己的棉衣,从里面取出一样东西,“这是我26年前从故宫拿出来的,现在我自愿上交政府!“看守拿过来一看,心里顿时一惊。

1924年,冯玉祥的军队开进了紫禁城,溥仪这个“皇上”被迫“搬家”,场面混乱,人心惶惶,溥仪连细软都没来得及收拾,却紧紧地将一枚印章缝进了贴身棉衣里。

这枚印章,就是田黄三链章,这不仅仅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,更是溥仪与逝去皇权之间最后的联系,是他内心深处对清王朝最后的眷恋。

这田黄三链章可不是一般的货色,,它由一整块2.5公斤的田黄石雕刻而成,这种石头,号称“石中帝王”,比黄金还贵重。

乾隆爷对它爱不释手,专门找来能工巧匠,雕刻成三枚印章,用链子串在一起。

左边一枚刻着“乾隆宸翰”,右边一枚刻着满文“惟精惟一”,中间一枚刻着“乐天”。

这三个词,体现了乾隆的治国理念和人生追求,也象征着清王朝的至高无上。

对溥仪来说,这不仅仅是一枚印章,更是他身份的象征,是他从小到大最熟悉的物件,是与紫禁城,与已逝去的辉煌岁月的唯一连接。

田黄三链章,贵在材质,更贵在精湛的工艺。链雕工艺是在石头上雕刻出可以活动的链条,需要把石头镂空。

田黄石很软,容易碎。这链子做工这么精细,可见当时的手艺真好。

三枚印章的印文,也饱含深意。

“乾隆宸翰”代表着皇帝的御笔亲书;“惟精惟一”出自《尚书》,强调治国要专心致志;“乐天”则体现了乾隆追求轻松自在的生活态度。

这三个词,既展现了乾隆的个人魅力,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审美。

时间一晃,到了1950年。被苏联遣返回国后,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了他的囚禁生涯。

朝鲜战争打响了,国内气氛也跟着紧张起来,溥仪这个曾经的皇帝,如今成了阶下囚,他深知自己处境的危险,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。

为了抗美援朝,全国人民都节衣缩食,支援前线,溥仪也听到了风声,他开始琢磨,自己还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?

这乱糟糟的,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活下去,思来想去,他把目光投向了那枚一直贴身收藏的田黄三链章。

这枚印章,或许是他唯一的筹码,溥仪把珍贵的田黄三链章交给看守,特意嘱咐了这东西有多重要。

看守一开始还以为他在胡扯,一个战犯,能有什么宝贝,但当他看到这枚精致的印章,听到溥仪的解释后,也惊呆了。

单位很快就派人去见溥仪,感谢他把这些宝贝捐给了国家,这枚印章将回到故宫博物院,在那里永久收藏。

但溥仪想用它来换取自由的打算,却落空了,想要自由,还得继续改造,溥仪捐献田黄三链章的举动,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。

一方面,他确实想以此换取自由,毕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。

另一方面,他也意识到时代的巨变,自己曾经的身份已经毫无意义。

捐献国宝,或许是他向新社会表达善意的一种方式,也是他试图洗刷自己过去的一种尝试。

1959年,溥仪被特赦,重新获得了自由,故宫博物院里,那枚田黄三链章,静静地躺在展柜中,是博物馆最珍贵的宝贝。

它从皇权的象征变成了历史的印记,这枚小小的印章,记录了清朝从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,也见证了溥仪生命中波澜起伏的经历。

它曾经是溥仪身份的象征,是他与紫禁城最后的联系,后来,它成了溥仪寻求安全的筹码,是他对新时代的妥协,最终,它回归故宫,成为了历史的见证,也象征着溥仪与过去彻底的告别。

溥仪对田黄三链章的态度转变,也反映了时代的变化,从皇上到老百姓,溥仪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田黄三链章,也从皇权的象征,变成了历史的见证。

如今,我们再去欣赏这枚田黄三链章,看到的不仅仅是它精湛的工艺和珍贵的材质,更是它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。

历史一直在前进,谁也拦不住,过去的光辉,终将被时间掩埋。

而那些被历史铭记的,不仅仅是帝王将相,还有那些见证了时代变迁的文物,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。

分享